
“十应”固出于“三要”,而妙乎“三要”。但以耳目所得,如见吉兆,而终须吉;若逢凶谶,不免乎凶,理之自然也。然以此而遇吉凶,亦有未然者也。黄金白银,为世之宝,“三要”得之,必以为祥。“十应”之诀,遇金有不吉者,利刃锐兵,世谓凶器,“三要”得之,亦以为凶;“十应”之说,遇兵刃反有吉者。又若占产见少男,“三要”得之,为生子之喜;“十应”见少男则凶。占病遇棺,"三要"占之必死,“十应”以为有生意。例多若此。是占卜物者,不可无失应也。
【白话释意】
“十应” 的理论源自 “三要”,其核心内容与前面提到的各种外应现象有相似之处。但特殊之处在于,部分外应在 “三要” 和 “十应” 中的象征意义完全相反。例如:在 “三要” 的体系里,见到黄金白银被视为吉兆,而在 “十应” 中却预示不吉;“三要” 认为遇见利刃、兵器是凶兆,“十应” 中这类物品反而代表吉象;“三要” 中看到少男意味着会生男孩,“十应” 里少男的出现却可能关联凶事;“三要” 将见到棺材解读为病人有生命危险,“十应” 中棺材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,诸如此类。
为何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判断呢?原来 “三要” 主要依靠眼观、耳听、心思来获取外应,其逻辑更贴近自然推理,遵循 “见吉兆断吉、见凶兆断凶、见宝物断祥瑞” 的常规思路。这是大多数情况下的通用法则,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 “见吉兆应凶事、见凶兆应吉事” 的特殊情形。虽然这类情况发生概率较低,却不容忽视。若仅按常规逻辑判断,难免会产生 “外应不应验” 的疑惑。邵康节先生指出,这种特殊现象并非 “不应验”,而是《周易》中提及的 “反八格” 格局 —— 事物的表象与实际吉凶存在反向对应关系。
那么,如何区分常规情况与 “反八格” 的特殊情况呢?这正是 “十应” 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。邵康节认为,“十应” 虽源于 “三要”,但其玄妙之处更胜一筹,不仅对各类外应的分类更细致,占测的灵验度也更高。“十应” 的独特之处在于,它并非孤立地以所见物品直接断吉凶,而是综合纳入 “体卦”“用卦” 以及 “内卦”“外卦” 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:
在体卦与用卦的关系中,以体卦为核心判断依据;
在内卦与外卦的关系中,以内卦为主要参考标准。
具体来说:
若内卦吉而外卦不吉,总体仍倾向于断为吉;
若内卦凶而外卦吉,总体则倾向于断为不吉;
若内外卦均为吉卦,可直接断为吉;
若内外卦均为凶卦,则直接断为凶。
这种分析方法融合了古人对 “贞卦”“悔卦” 的辩证思维,也是《梅花易数》占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